热点文章
 

研究队伍
当前位置: 首页>>研究队伍>>正文
罗维早研究员简介(客座)
2016-04-07 15:28  

 

罗维早,男,1962年生,博士,研究员,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市药剂学学科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理事,重庆市药学会理事,国家保健食品评审专家。具有30年专业技术工作经历,在同类三级实验室及各级重点实验室工作时间超过15年。近年来,主要从事中药物质基础、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中药新剂型研究和中药新药的研发。在SCI收录杂志及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参与编写出版著作3本。申请发明专利11项,授权8项。自2004年以来,主持及主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3项,“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项,国家支撑计划3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药典委员会项目4项,省级项目15项,企业开发项目20余项,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成都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重庆市南岸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1983年8月到1992年10月,大学毕业后留校,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药厂从事新药药理、制剂和分析研究工作。作为主研人员完成了新药耳炎液和小儿镇咳宁口服液的药理学研究工作,耳炎液在1992年获得国家三类新药证书。

1992年10月到1993年4月,在德阳第三制药厂从事产品开发和质检工作。完成了藿香正气液、桑菊饮冲剂、板蓝根冲剂等产品的仿制研究工作。任质检部经理。

1993年5月到1996年5月,在成都瑞达制药公司从事供销工作。任总经理助理,主持公司供销工作。

1996年10月到1998年9月,在成都康弘制药公司产品开发部从事新药研究工作,完成了慢肾康胶囊、妇炎康胶囊、一清片等新药的药学部分研究工作。

1998年9月到2001年7月在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药剂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靶向给药系统,课题是N1-羧酰-5-氟脲嘧啶系列脑靶向前体药物的研究。合成了系列N1-羧酰-5-氟脲嘧啶抗肿瘤药物,其中合成的N1-维甲酰-5-氟脲嘧啶,经查新为一新化合物,国内外均无文献报道。并对所合成的N1-羧酰-5-氟脲嘧啶进行了体外降解动力学研究和体外透过血脑屏障模型对星形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抑制作用研究。在这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Hydrolysiskinetics and photolysis kinetics of N1-retinoyl-5-fluorouracil发表在法国S.T.P. Pharma Science杂志上。参与医药企业质量管理和西部医药资源开发及其产业化两本书的编写工作,其中西部医药资源开发及其产业化一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002年1月到2004年2月,美国XenoBioticLaboratories Inc.(XBL公司)进行博士后研究,从事药物代谢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作为主研人员完成了近二十几个研究课题:其中有德国Altana制药公司新药B9302107(Roflumilast)、BYK61359、BYK170424、BYK199404在动物和人体的代谢产物的分析工作,包括代谢产物指纹图谱、HPLC分离、LC/MS鉴定和代谢途径;美国Sepracor制药公司新药Amlodipine在体外与血清蛋白结合率和血/血清分配率的研究;体外培养比较Amlodipine在小鼠、大鼠及人肝微粒体代谢产物的研究,工作包括体外培养、代谢产物指纹图谱、HPLC分离、LC/MS鉴定和代谢途径;Formoterol气雾剂给药后在人体内生物转化及转化产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工作包括转化产物HPLC手性分离、LC/MS/MS定性分析和LC/MS定量分析(分析限度达0.5pg/mL)。美国Ivax制药公司Paclitaxel在体外与血清蛋白结合率和血/血清分配率的研究等。

2004年3月作为引进人才到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工作,担任重庆市中医药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职务和重庆市中药研究院药化所所长,主持研究院药化所科研工作。由于,有在国外留学的经历,特别是国外先进科研管理体系对提高研究效率和保证研究质量及真实性有很深的认识,结合研究院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药化室实验室标准操作规范(SOP),将国外的先进科研管理经验和理念引进。

近年来,主要从事中药物质基础、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中药新剂型研究和中药新药的研发。在SCI收录杂志及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编写出版著作3本。申请发明专利9项。自2004年以来,完成承担并完成国家级,市部级项目15项,企业开发项目20余项。

关闭窗口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兴湾大道818号 | 邮编:330004 
  版权所有:中药资源与民族药研究中心 | 赣ICP备130059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