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科普角
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角>>正文
《神农本草经》简介
2015-05-27 17:01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的经验积累总结。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共计收录了365种药物,采用上、中、下三品分类法,上品一百二十种,无毒,大多属于滋补强壮之品,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可以久服。中品一百二十种,无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补虚扶弱,如百合当归龙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下品一百二十五种,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积,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

《神农本草经》中也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药物理论,概括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阴阳配合”等理论,并提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原则,使药物性能与病机更紧密结合起来,完善了中医学的治疗用药理论。对药物的功效、用法、主治、服用都有一定的论述,便于临床应用。

《神农本草经》的历史地位不可低估,它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所珍视。而且其作为药物学著作的编撰体例也被长期沿用,作为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影响是极为深远的。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研究都证明《神农本草经》中对于所载药物的功效认识大部分是正确的,其中许多药物至今仍然在临床广泛应用,比如人参补益、黄连止痢、麻黄定喘、常山截疟、大黄泻下等。其记载的158味药物被选入197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本经》局限性

《本经》虽经后人归类为医学传统经典,但严格站在医学角度来说,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本经》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的。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药物总数的确定拘泥于术数。书中收载的药物仅365种,正好与一年365日相合,这倒并非巧合,而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事实上,当时掌握的药物数量已经远超此数,但由于受到术数思想的影响,所以从中选取了365种药物,“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在汉代以前,人们认识的药物已远不止此数。据资料统计,《山海经》有药物124种,《诗经》中提到可入药的动植物100余种,《五十二病方》运用药物247种。《本经》载药拘泥于365之数,许多汉代常用药物,如《急就篇》中提到的乌喙,《金匮要略》和《伤寒论》方中经常使用的芒硝白前桂枝、香豉、白酒、苦酒等,《本经》均未收入。以致遗落了许多汉代常用药物。

②部分药物学理论受儒家思想影响,而脱离临床实践,如《本经》“上药为君”的配伍原则和机械地规定方剂中君臣比例等。“上药为君”是汉代儒家尊君思想的折射,是《本经》作者将儒家君臣体系在方药配伍中的理想化。上药应天,在方剂中的地位只能居于最贵,故为君,同样的道理,中药应人为贱,下药应地更贱,故只能居于臣属佐使的地位。《本经》还规定了方剂中的君臣比例,强调方中君药的唯一性,臣多于君,佐多于臣,使多于佐,“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这正是儒家政典模式的缩影。这种理想化的君臣格局,对临床用药指导意义不大。

③受方士的影响,片面夸大药物的养生延年作用,在汉代的方士们看来,金石不朽,炼饵食之,其效用更在草木凡品之上。故《本经》中金石类药物占了很大的比重,共45味,占全书药数的12%,这一比例居历代本草之冠。

④对金石类药物的功效和毒性存在错误认识,故对后世造成不良影响:关于金石类药物的医疗作用及其毒性,早在周代即有认识。《周礼·疡医》:“凡疗疡以五毒攻之。”郑玄注:“五毒者,石胆、丹砂、雄黄、矾石、磁石。”可这几种有毒的石药,在《本经》中除矾石标“有毒”列入下品外,石胆、丹砂居上品,谓其多服久服不伤人,雄黄、磁石在中品,亦大言其“轻身、神仙”之奇效。这与汉代方士对金石药物的崇信合辙,也为魏晋文人服寒石散提供了理论依据。

⑤《本经》很少涉及药物的具体产地、采收时间、炮制方法、品种鉴定等内容,这一缺陷直到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才得以克服。尽管以上诸多局限与缺陷,《本经》在药学史上的贡献仍然是不容抹煞的。

                                                                   (摘自李经纬 《中医史》)

关闭窗口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兴湾大道818号 | 邮编:330004 
  版权所有:中药资源与民族药研究中心 | 赣ICP备130059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