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科普角
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角>>正文
《本草纲目拾遗》简介
2016-04-11 09:50 钟国跃 

继《本草纲目》后我国古代药物学又一次总结集成的综合性本草专著。清·赵学敏为“补遗”《本草纲目》之遗漏和错误而编撰,自乾隆三十年(A.D.1765年)始历时40余年完成书稿,又经校订,直至同治三年(A.D.1864年)始首次刊行。

《本草纲目拾遗》的编写体例和药物分类以《本草纲目》为基础;共收载药物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记载的新增药物716种,尤以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药物补充丰富,如广西和云南的三七、鸡血藤膏,新疆的一支蒿、雪莲花,青藏高原的冬虫夏草等;并介绍了一些海外常用药物,如西洋参、龙涎香、吕宋果、胖大海、金鸡勒(金鸡纳)、阿月浑子等,许多种类无论从药物学上还是植物学上都是首次被记载。在记述的内容上,该书在编撰过程中广收博览了与医药有关的经史子集、地方志、笔记、游记、本草书等达600余种,对以往本草著作中的错误进行了澄清、纠正,如《本草纲目》中将蘘荷和芭蕉混为一物、“贝母部分川象,大枣不别南北”、“粉锡”(铅粉)“辛寒无毒”等误;同时总结记载了大量民间医药经验、自己种植药物仔细观察与实践的见解;也涉及到了药物炮制(如桔饼和橙饼的制法)、金华火腿制法、各地所产茶叶、植物和昆虫的形态等博物学内容。

《本草纲目拾遗》不仅通过“补遗”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药物学内容,也为近代的植物学、生物进化等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该书从初稿到刊行历时100年,赵氏穷源溯流、严谨考证、实践求证的治学态度,堪为后世学人的楷模。

关闭窗口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兴湾大道818号 | 邮编:330004 
  版权所有:中药资源与民族药研究中心 | 赣ICP备13005956号